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 , 汉朝 , 可以被称作仅次于唐宋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了 。 在那几百年的时期里 , 汉王朝不仅做到了大一统 , 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 更是涌现出了很多新的国家治理制度 , 例如察举制、“推恩令” , 刺史制度以及册封制度 , 等等 。 今天 , 我们要讲的故事 , 就与这其中的“册封制度”有关 。
我们都知道 , 古代的中国 , 与周边各国都有着积极的往来 。 尤其是同处于东亚的日本 , 以及东南亚的各国 。 国家之间总是有着物质上的往来与各地特产的分享 , 也彼此接收到各地之间不同的物产与资源 。
而这些资源 , 也会在运输或者传授过程中 , 偶尔散落大地 , 成为后世眼中的“文物” 。 十八世纪的日本田间 , 就出土了一块带有刻字的金印 。 经过专家的研究之后 , 揭开的历史秘密却让一些日本人无法接受 。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 ,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 , 各个国家还尚未完成统一、走向现代时 , 中华民族尚处于朝代的统治 , 而且主国周围也有很多藩属国以及匈奴国 。
在当时 , 哪个国家强大 , 周边的小国就很乐意成为它的藩属国 , 这样 , 就可以达到互惠互利 , 顺便间接提高自己的国力的目的 。 而我们要讲的这个故事 , 就在大汉朝的背景之下 。 这个年代 , 汉朝的繁荣 , 一直吸引着许许多多的邻国以及遥远的听闻汉朝大名的国度 。
距离中国最近的邻国之一——日本 , 当然也不例外 。 当时 , 日本的名字还不叫“日本” , 而叫“倭奴国” 。 虽然我们如今看着这个名字 , 会觉得有点难听且不是很“吉利” , 但是 , 当时人们的文字和含义 , 可是与现在不同的 。
当时的古汉语中 , “倭”字意为美好、和谐 , 而“奴”字则有着“谦逊”的含义 , 这个名字 , 是当时的汉朝为当时的日本册封而来的新名字 。 而当时日本的大使 , 也认为这个名字非常好 , 于是 , “倭奴国”这个名字 , 便从那时开始一直被沿用起来 。
其实 , 在当时 , 这个现象也就代表了当时的日本就是中国的藩属国 。 主国与藩属国之间 , 不仅有着经济上的往来与互助 , 除此之外 , 日本的文化、美食与瓷器等特产也源源不断地传到中国 , 与中国的食物、工艺品与各种先进技术作为交换 , 达到世界融合、各国和谐共处的初步格局 。
时光飞逝 , 经过了几百年的风云变幻 , 到了十八世纪晚期 , 那时候的世界格局 , 也有了不小的变化 。 历朝历代的更迭 , 人们的思想观念等等也与当时不一样了 。 直到有一天 , 在日本一个乡下的田地里 , 在两个农人劳作之时 , 他们突然挖出了一枚硬硬的东西 。 他们连忙往深处挖掘 , 想一睹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 。
没想到 , 那个硬硬的东西 , 竟然是一块金印 。 这块小小的正方体金印 , 即使深埋土中近百年 , 可当擦去上面的灰尘、清洗干净后 , 却还闪烁着金的光泽 。 这一看就是“真金白银”啊!这两个农人心想 , 这下 , 自己可是要发大财了 。
- 鲁迅 鲁迅死于日本医生之手?多年后其子发文:这是一个长埋于心的秘密
- 外敌入侵 东北日本女人:战败前欺辱中国男人,战败后组团献身中国男人
- 中国人 外国人如何区分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
- 苏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日本、俄罗斯、越南教科书是如何描述的?
- 敢于对日本、德国说出这样话的人,胆量和见识绝不一般
- 日本侵略中国时,乔家大院为何能保全?门口一物品起关键作用
- 1972年,山东出土《太公兵法》,阴谋诡计太狠辣,难怪张良能谋圣
- 外敌入侵 日本人,身高越来越矮了!
- 努尔哈赤 《墨子》认为汉朝已经是“经学之盛,而经注尚少”
- 移民 相隔数万里,文化悬殊的巴西是如何成为日本人的第二故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