扞卫童年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孙云晓教授的《扞卫童年》一书,感触颇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篇头语:“人们习惯把儿童与明天联系在一起,似乎是为了明天才重视儿童,这不全面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独特价值,童年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长大成人 。儿童的名字是明天更是今天,扞卫童年是父母和教师的神圣天职 。”这段话给我以极大地震撼 。父母们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把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理想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好的成绩和名次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让孩子背负沉重的负担,成年人的幸福和不幸往往从童年找深刻原因 。让孩子的天真、烂漫、快乐的童年变成灰色的童年 。还给孩子幸福的童年是父母和教师的职责 。
《扞卫童年》重点谈“童年恐慌”这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即儿童因面临巨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焦虑心态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 。巨大的学历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甚至导致儿童厌学,厌恶生活,导致有些儿童采取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 。这就是“童年恐慌” 。
孙教授的“童年恐慌”原因分析有三:第一,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 。第二,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是导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 。第三,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是导致“童年恐慌”的深层原因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被广泛地误导成竞争越早越好,完全背离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 。而如今的社会,如今的家长正是在这种口号的误导下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不断的让孩子奔波于特长班、加强班、补习班,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实际情况,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 。有些父母也许刚开始并没有给孩子提太高的要求,但他们的“胃口”挺大,孩子差一点就要求孩子好,当孩子好一些了又要求更好 。这样芝麻开花节节高,要求一步步蹿了上去,其目标是希望孩子十全十美 。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尽管口头上不对孩子提过高要求,但这种没有止境的“欲望”,孩子是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他会在无形中变得焦虑 。所以成年人不要追求完美,希望孩子永远争第一的心态未必对孩子有利 。
父母应该学会宽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当孩子身上有一些缺陷存在时,只要无伤大雅,父母不妨和孩子一样“视而不见”,大可不必对孩子进行责备,引发无谓的恐慌危机 。当然,这种“视而不见”并非真的放纵不管,而是不让孩子总是那么紧张,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
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远离“童年恐慌”,还给孩子天真、烂漫的、快乐的童年 。
【扞卫童年读后感】扞卫童年读后感(二)
为了将来更好地和宝宝沟通,最近开始学习育儿的知识,前几天刚刚读了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的《扞卫童年》一书,收获不少,原来孩子的教育是如此细致庞大的一项工程,突然觉得好有压力,在育儿方面一片空白的我,将来怎么能好好的教育孩子呢?庆幸我在此时及时的注意到此问题的重要性,至少还有近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补习相关知识 。要特别的感谢那些为了儿童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专家学者,可以让很多年轻的家长有更多的学习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