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孙策,是忘恩负义吗?
引言
乱世英雄起四方 , 有枪就是草头王 。 三国 , 这个动乱的时代 , 只要是手上有枪、有人 , 哪怕是没什么财力的人 , 都要在这个乱世中谋一个地盘 。
不过 , 打来打去 , 这众多的势力中就剩下三家了 。 一个是占据中原的曹魏集团 , 一个是占据江东的孙权集团 , 还有一个是占据益州的川蜀的刘备集团 。
文章图片
三个集团中 , 以曹魏集团最先成型 , 灭二袁 , 除吕布 , 几经征战 , 加之“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优势 , 成为最强之势力;江东孙氏 , 在经历了两代创业之后 , 最终能够雄霸一方;刘备集团 , 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 , 占荆州 , 夺益州 , 争汉中后 , 也在这个乱世站稳了脚跟 。
思考
正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 。 尔虞我诈 , 巧取豪夺等人世间最阴诡的手段 , 最卑鄙的手段 , 都会在帝王家展现出来 。
没有办法 , 只要生在帝王家 , 就很少有人不对“顶峰”的那个位置感兴趣 。 而一旦有了兴趣 , 什么骨肉亲情 , 兄弟情义仿佛都不再重要了 。
为了那个位置 , 骨肉相残 , 兄弟反目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 而这些“无情”即便是在得到帝王位后 , 也依旧要保持下去 。
对于昔日的朋友 , 昔日的情谊都要放弃 , 哪怕于自己有恩 , 只要对自己的权力稳定没有帮助 , 都要狠狠地抹杀掉昔日的恩情 。
文章图片
孙权的位置是从孙策手中继承的 , 作为“继承人” , 虽然孙策只是孙权的兄长 , 可怎么说也是东吴集团最重要的创建人 , 孙权在称帝后为什么连个虚名的追封都不给孙策呢?是人性使然 , 还是政治需要 , 孙权对孙策真的是忘恩负义么?
孙权称帝
魏、蜀、吴三方势力的领导人先后称帝 。
第一个称帝是曹丕 , 之后刘备称帝 , 而孙权是所有人中最后一个称帝的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孙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要“受制”于曹丕 。
所谓的受制无非就是一种形式上的而已 。 毕竟孙权的“吴王”是曹丕在称帝之后册封的 。 作为三国势力最大的曹魏集团 , 曹丕称帝之后总要做些什么来显示自己的威严与权力 。
而孙权那个时候也在表面上与曹魏集团交好 , 毕竟双方有过一次针对关羽的完美合作 。 合作完之后 , 孙权也担心会遭到报复 , 所以他要与曹魏集团交好 。
文章图片
一方面减少一个敌人 , 一方面在有需要的时候共同对付刘备集团 。 这种操作在三国时代太正常不过了 , 今天是敌人 , 明天就可以是朋友 , 只要有共同的政治利益 。
但孙权毕竟是孙权 , 他怎么可能会真心依附于曹丕呢 。 所以 , 对曹丕的册封 , 他只是看似接受 , 实际上他需要的只是联盟 。 吴王不重要 , 皇帝才重要 。
夷陵之战后 , 刘备集团实力大损 , 为了发展 , 诸葛亮再次主动发起孙刘联盟 。 从此 , 蜀汉集团不再是东吴的敌人 。 孙权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
吴、魏之间的战争爆发 , 吴国于石亭之战中大胜 。 借着胜利之势 , 孙权称帝 。 称帝后的孙权 , 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 庙号始祖;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
孙策与孙权
诚然 , 在三国乱世之中 , 孙坚的确是一颗将星 。 但他的格局还只是一个将星的格局 。 征战沙场就是他的本命格 , 割据一方对孙坚而言还有些遥远 。
但在征战沙场的过程中 , 孙坚有了一批自己的老班底 , 老弟兄 。 程普、黄盖、韩当等人都是孙坚的属下 , 也是他忠诚的追随者 。
- 非洲领土第二大国家,17世纪称霸非洲中部南部,如今温饱都没解决
- 项羽 “双瞳孔”到底有何特别?千年来仅8人拥有,不是帝王就是将相
- 孝文帝赐民爵因没有明确对应特权而不受重视,更多人企求“民望”
- 生下四帝两后的传奇女人,为了国家主动自降身份,甘愿做侧室
- 《熊出没之大强帝国》第三话:光头强掌控大权,决定一统天下
- 《史记》:秦二世胡亥,何以有这么大的能量,直接敲碎了大秦帝国
- 晋文帝 贾充让成济杀死曹髦之后,司马昭为何放过贾充?他有两方面考虑
- 晋宣帝 司马懿夺政后的一个失误,让司马族走向灭亡,那就是漏掉了一个人
- 后唐 后唐、南唐皇帝都不是唐皇室后裔,为什么他们取国号为“唐”
- 郭威 他是后周的开国皇帝,娶的四位妻子却皆是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