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 土木堡之变,明朝皇帝和军队勋贵被一窝端,为何文官于谦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于谦 土木堡之变,明朝皇帝和军队勋贵被一窝端,为何文官于谦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文章图片

于谦 土木堡之变,明朝皇帝和军队勋贵被一窝端,为何文官于谦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文章图片

于谦 土木堡之变,明朝皇帝和军队勋贵被一窝端,为何文官于谦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文章图片

于谦 土木堡之变,明朝皇帝和军队勋贵被一窝端,为何文官于谦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文章图片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3477 , 阅读时间:约7分钟


编者按:关于明朝的土木堡之变 , 因为事情发展得实在太震惊中外 , 一直以来就被赋予了各种阴谋论 。 甚至有土木堡之变是文官的阴谋 , 甚至有人脑洞出于谦是罪魁祸首的理论 。 其逻辑是土木堡皇帝败得那么惨 , 北京保卫战却打赢了 , 肯定是有人出工不出力 , 本文就来聊聊 , 土木之变中被斩首的明庭 , 是怎么打赢北京保卫战的?
公元1449年 , 明英宗朱祁镇试图效法其先祖远征兀良哈故事 , 率二十余万大军亲征瓦剌 。 然而 , 由于准备不足 , 指挥失误 , 明军被瓦剌军队围困于京北土木堡 。 人困马乏之下 , 明军士气低落 , 在瓦剌的攻势下全军覆没 ,随军的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 就连明英宗本人也被也先所俘获 , 这一战 , 也使得原本清晰的明蒙攻守态势再一次发生转换 。 对于明朝而言 , 最现实的问题更是摆在眼前 , 土木之变的大败 , 让明军精锐损失惨重 , 而明朝的指挥中枢也因为重臣的战死和皇帝的被俘几近瘫痪 , 而刚刚获得大胜的瓦剌也先 , 却因此有了进攻北京、继续扩大战果的野望 。
强敌在侧 , 群龙无首 , 内忧外患下的明廷面临的建国以来的最大危机 , 但我们都知道 , 也先对北京城的攻略并没有成功 , 京师保卫战是以明朝的胜利作为结束的 。
就像《明朝那些事儿》中所描写的那样 , 京师保卫战之所以能够成功 , 绕不开救时宰相于谦的功劳 , 明英宗的孙子朱见深的话说的非常公道“当皇祖北狩之时 , 正国步难危之日 , (于谦)乃能殚竭心膂 , 保障家邦 , 选将练兵 , 摧锋破敌 , 中外赖以宁谧 , 人心为之晏然” 。 可以说 , 若没有这位于谦于少保的挺身而出 , 明朝到底能不能度过这次危机还很难说 。

从当时的记载来看 , 不同于英宗临时起意御驾亲征时的仓促 , 京师保卫战期间 , 明朝对于瓦剌入侵的准备相当周详 。 启用战败将领 , 调配补给 , 训练京师守备 , 调派各地军队入京 , 这一系列举措有条不紊的展开 , 确保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 为了充实京中部队 , 明朝调拨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以及浙江兵 , 来北京驰援这一举措 , 让京师兵力从原先的不过数万扩充至22万 。
另外 , 土木之变发生后 , 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即之后的景泰帝)监国 , 与群臣商议战守之策 , 由于明朝主力全军覆没的消息带来的冲击 , 不少大臣建议放弃北京 , 迁都南京避祸 。 后来南宫之变的推动者徐珵(后改名为徐有贞)更是大言不惭的宣称“天命已去 , 惟南迁可以纾难” , 于谦就是在此时说出了那句“言南迁者 , 可斩也” 。 需要注意的是 , 虽然明朝中枢的文武重臣已经因为土木之变死伤惨重 , 但于谦当时只不过是兵部左侍郎 , 朝中官职地位比他高的不在少数 , 但敢于这样指斥建议南迁者的 , 却只有他一人 。 除了于谦本人的性格特点外 , 他科道官员的出身也是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