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春秋时期 , 吴王阖闾的女儿因与父亲发生了争执 , 于是一怒之下愤而自尽 , 阖闾悲痛万分 , 于是为女儿“凿地为池 , 积土为山” , 大造坟茔 。 到了送葬之日 , 阖闾令人一路舞着白鹤 , 吸引了城中成千上万人的一路追随围观 , 到了墓地之后 , 阖闾“使男女与鹤俱入门” , 然后堵住墓门 , 观鹤的百姓皆成为其女的殉葬者 。
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最为残酷血腥 , 令人发指的殉葬 , 远远超出墨子所说“天子杀殉 , 众者数百 , 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 , 众者数十 , 寡者数人”的标准 。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人类的行为呢?这要从臭名昭著的“人殉制度”说起 。
人殉制度殉葬是先秦之前的野蛮风习 , 贵族们生前钟鸣鼎食 , 死后还要本着“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 , 将生前喜欢的一切 , 包括自己喜欢的女人都带到坟墓中继续享用 , 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 。
从现在的考古工作来看 , “龙山文化”以前就出现了“人殉” , 而大规模的人殉 , 则是出现在商朝时期 , 如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就发现了164具殉葬着的骸骨 , 而妇好墓中也有16具殉葬的骸骨 。
在这种奴隶制社会的结构下 , 奴隶作为一种财富或者一种工具 , 被奴隶主拿来殉葬已经成为制度 , 而这种制度被后来的周朝继承下来 , 形成了完整的丧葬礼制 , 所以在我们目前的考古发现中 , 战国之前的贵族大墓 , 累累殉人白骨屡见不鲜 , 史书中也常有记载 。
秦穆公
如《史记》记载的一个关于秦穆公的小故事足以佐证大规模的人殉存在 。 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年) , 秦穆公病重 , 他想死后让大臣们与自己一道共赴黄泉 , 于是便宴请大臣们 , 在大家喝得兴高采烈之际 , 秦穆公感慨道:“生共此乐 , 死共此哀 。 ”奄息、仲行、针虎三人以为是秦穆公不过是感慨而已 , 竟当场表态愿随秦穆公一同赴死 , 这一表态不打紧 , 秦穆公死后果然命这三人殉葬 , 连同其他人一共殉葬了177人 , 关于此事 , 秦人作了著名的《黄鸟》诗:“交交黄鸟 , 止于棘 。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 维此奄息 , 百夫之特 。 临其穴 , 惴惴其栗 。 彼苍者天 , 歼我良人!如可赎兮 , 人百其身 。 ”表达了讽喻痛惜之意 。
正常死亡有如此多的殉葬者也就算了 , 就连不正常死亡也有大量的殉葬者 。 如《史记》记载的晋幽公是在出宫与女人厮混时被人所杀 , 属于典型的非正常死亡 , 但是即便如此 , 就连他的墓中也有百余殉葬者 , 后世有盗墓贼掘开其墓发现殉葬者“横相枕藉 , 尸体未腐 。 ”另外齐桓公被活活饿死 , 死得无比凄惨 , 即便如此在为其入葬之日 , 仍然要杀人殉葬 , 足以见得用活人殉葬是当时约定俗成的丧葬礼制之一 。
君王们以活人殉葬 , 王公贵族 , 妇人商贾也不例外 , 于是活人殉葬之风盛行一时 , 诸如秦国宣太后芈月也跟风而动 。 据《战国策》记载 , 秦国宣太后与大臣魏丑夫私通多时 , 宣太后在临死前下令指定要“为我葬 , 必以魏子为殉 。 ”大臣庸芮劝道:“若太后之神灵 , 明知死者之无知矣 , 何为空以生所爱 , 葬于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 , 先王积怒之日久矣 , 太后救过不赡 , 何暇乃私魏丑夫乎?”宣太后这才作罢 , 魏丑夫终逃得一死 。
- 汉景帝 汉景帝喝醉后,对弟弟说:等我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你!
- 战国 吴国和越国均为春秋末期大国,为何到了战国时期就毫无存在感了
- 满清入关之后,用剃发易服站在人民对立面,为何还能稳坐江山
- 皇帝驾崩之后,后宫佳丽3000将何去何从呢?
- 朱棣 朱棣拿走弟弟8万大军,承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弟弟后来怎样了?
- 诸葛亮 诸葛亮的墓穴中到底有什么,打开之后专家傻眼了!
- 济南战役前,王耀武去见蒋介石,之后他做出一个令人想不到的决定
- 为何皇帝打下江山之后,都要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呢?
- 朱允炆他爹如果没死,还会有之后的燕王“谋反”吗?
- 杜月笙 春秋五霸中强大的晋国为何不能一统天下,这与其崛起的方式有关